陈布雷,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
陈布雷,为何最终会选择自杀结束生命
在我看来,陈布雷和老蒋之间的关系,倒是颇有一点三国时期,荀彧和曹操的关系。
陈布雷的本命叫“陈训恩”,布雷是他在上海《天铎报》担任记者时期,所取的笔名。
陈布雷这一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,第一个阶段是还没遇到老蒋的青年时期,这个时期的他可以说是“我以我笔写我心”;这时候的他是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批判性文骨;这时候他的笔掌握在自己的手里。
第二个阶段就是在南昌遇到老蒋的时候,彼时作为北伐总司令的老蒋,迫切感觉身边需要一个笔杆子。
有时候一只锋利的笔胜过千军万马,而他老蒋身边的那些笔杆子写写日常公文还行,若是要拿出真功夫,那可就差劲多了。
这时候在上海闯出名声的陈布雷,进入了老蒋的视线,陈布雷奔赴南昌和老蒋会面,说是会面,其实就是一场面试。
这次面试的不只是陈布雷一个人,还有一个叫潘公展的人,奈何潘公展此人实在不堪,看到老蒋后吓得眼神飘忽,在回答问题的时候,也是公式一般的“蒋公英明,必有良策”之类的套话。
这一次面试,老蒋直接定下了人选,那就是陈布雷。
此时的陈布雷还有着自己的文骨,虽然他也很欣赏老蒋,但是实在无心于政治。
于是,两人之间达成一个协议,那就是陈布雷回到上海,继续办自己的报纸,等老蒋需要一些对外的重要文稿或者演讲的时候,陈布雷才回到老蒋的身边。
可以这么说吧,此时的陈布雷有着自己的主业,而老蒋这边的活计,可以看作是一份副业。
只是,陈布雷不知道,有时候副业做着做着,就会做成了主业。
第三阶段,也是陈布雷的悲剧宿命。
这个时候的他已经是身不由己了,随着老蒋地位的不断上升和稳固,陈布雷也随之水涨船高,尽管他还是不喜欢政治,但是这时候已经由不得他做选择了。
陈布雷曾在日记里说过"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","为人捉刀是苦恼的"。
特别是到了后期,身边同事的腐化堕落、花天酒地,以及自己忠心,视为救国英雄的老蒋,一再和他的初心相背离,再加上工作上的超负荷,陈布雷的精神越发的压抑。
作为一个旧知识份子,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很浓厚,一方面有着自己的文骨,一方面又不愿同流合污,直到内心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一点点的累积、爆发。
荀彧当初也是把曹操看作是大汉的救星,奈何曹操后期的作为与之初心背离,他敢于污泥曹操,哪怕面对死亡,也敢于反抗;陈伯达有着春秋时期义士的风骨,却唯独缺少了那一份豪迈之情。
在我看来,或许他的陈琏加入我党,或许成了那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吧。
总之,陈布雷最终活成了一个矛盾综合体,在沉默压抑中,绽放了自己的生命,于他来说,何尝不是一种解脱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