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识人术,处世经》-逃亡的姬旦
《识人术,处世经》-逃亡的姬旦
说到姬昌很多看官们立刻便能想到迁都丰京,演化周易,便能想到为直钩钓鱼的姜太公拉车的周文王。
说到姬发很多朋友们也很快便会道出孟津观兵,武王伐纣,便会道出各路神仙为之赴汤蹈火的周武王。
然而,当我们谈及姬旦之时,或许就没有那般耳熟能详了;不过如果换个称呼,那么大家便就恍然大悟了:
姬旦又被后世人称为第一代周公——
不错,就是那个会解梦的周公。
公元前1116年,周武王姬发驾崩,由其长子姬诵继承王位,史称周成王。
由于姬诵继承王位只有12岁,还没有明辨是非的能力,不能行使王权,故治理国家的重任便就落到了其叔父:姬旦身上。
不错,姬旦就是姬发的弟弟,严格的来说应该是姬发的三弟,伯邑考的四弟。
武王姬发驾崩后留给姬诵的是个怎么样的国家呢?
可以说是内忧外患:
内忧:征战多年,国家早就千疮百孔,正是百废待兴之时。
外患:商朝余孽食古不化,到处兴风作浪,随时都可能卷土重来。
接到如此的烂摊子,姬旦可说是愁肠百转,夜不能寐,为了尽快将国家拨回到正路上来,姬旦只能废寝忘食,日夜不停地为国事操劳——
好在功夫不负苦心人——
渐渐地在他的治理下,周朝逐步变得稳定,日益变得强大起来。
然而——
树大招风,功高震主
正是因为姬旦太有能耐了,于是,有些人,特别是姬诵一脉的嫡亲便就坐不住了,纷纷开始明里暗地的怀疑,数落起姬旦来:
什么——姬旦如此卖力,是不是想篡位啊?
什么——姬旦是不是与商朝余孽有勾结啊?
等等——
反正什么难听,捡什么说。
一时之间弄得满城风雨,谣言四起;搞到最后,远在东方的四个居心叵测的封国还以此为借口趁机起兵,将大周王朝的东边全都给占了。
姬旦忍辱负重,亲率大军平反镇压——
经过三年的苦战,终于平息了叛乱,收回了疆土,大周王朝建立后的第一次巨大危机也算有了一个完美的收官。
班师回朝后,姬旦的心腹大将张德发悄悄地来到姬旦府上,好心劝慰道:
“周公为国为民,鞠躬尽瘁,却落得个觊觎伪枉之嫌,既然王室不信任您,不如趁早退隐的好。”
姬旦点点头,默然许久后说道:
为私,我当退隐;为公,时下还是需要我为大王分忧的。“”
张德发闻言,叹息道:
“如今还尚可退,若大王成年后,想退都未必能退得掉啊!”
姬旦缓缓地抬头看向窗外,良久后,缓缓反问张德发道:
“大王乃是吾亲侄子,应该不止于此吧?”
“哎!周公聪明一世,糊涂一时啊——”
张德发重重地叹息道。
说完,摇了摇头,极度惋惜的拂袖而去。
公元前1109年,十九岁的姬诵突然下旨免去了姬旦的一切职务,剥夺了他的所有权力。
两年之后,姬诵还是不放心,欲斩草除根。
姬旦得知后,星夜兼程逃到了儿子姬伯禽的鲁国。
公元前1105年,姬旦忧郁成疾,病死鲁国。
总结:姬旦一生鞠躬尽瘁,忠心耿耿;然而最终却落得个客死异乡,不得善终的凄惨下场,我们在慨怜周公的同时,也不得不为姬诵的恩将仇报趋之若鹜——
然而,纵观中华古今历史,又有多少帝王心存善念,又有多少忠臣良将终得善终也!
正所谓:伴君如伴虎,说得便就是这个道理吧。
由此可见:忠臣难做,为官不易,故隐而不仕,功成身退实为大智大慧者!